平常到了6月10日前後,就該進入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了。濕嗒嗒的空氣伴隨不停歇的雨水,應該是6月天氣的標配。可是今年,用時下流行的“舌尖體”詞彙來說,天氣略顯寡淡。除了幾個周末羞答答、象徵性地飄了幾滴小雨外,杭州最近這半個月幾乎都是晴到多雲。
  梅雨遲遲不來,直到昨晚,一場酣暢淋漓的雨終於帶來了我省入梅的信號。追溯以往,浙江常年的平均入梅時間是6月14日,因此今年的入梅時間算是略微偏晚的。有業內人士說,這可能跟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係,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。
  我們先來說說厄爾尼諾。雖然這個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,但卻未必真正清楚它究竟是怎麼回事。
  厄爾尼諾現象,又稱厄爾尼諾海流,是指發生在東太平洋赤道帶(秘魯、厄瓜多爾、智利海岸一帶)海溫異常變暖的現象。不過,撇開了南方濤動談厄爾尼諾的都是耍流氓。氣象上把這兩者結合起來,稱作ENSO(厄爾尼諾—南方濤動現象)。
  也就是說,當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海面溫度上升時,西太平洋的海面會相應變冷,兩者的關係就像蹺蹺板。這種準周期的波動,大約每5年發生一次。就在今年5月,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監管局公開表態,今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將超過50%。
  比較有意思的是,據統計,在厄爾尼諾年,浙江入梅、出梅日期正常或偏晚的幾率均達70%。探究一下原因,還真有那麼一點關係。
  研究發現,在厄爾尼諾年,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,西太平洋海溫降低,西太平洋的大氣對流活動減弱,導致副高位置偏南。於是夏季風偏弱,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,因此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雨帶也隨之偏南。這也是今年前段日子我國華南地區頻頻暴雨的原因。
  換句話說,本來在常年6月10日前後已然影響江淮流域的梅雨帶,還遲遲待在緯度偏南的區域,不往北移動,因此江淮流域的入梅就會相應偏遲。比如2009年就是厄爾尼諾年,當年浙江的入梅時間為6月20日,差不多是近10年來最晚的一年。
  但是,入梅偏遲並不見得梅雨期的雨勢就一定偏弱。舉個例子來說,1997年到1998年為強厄爾尼諾爆發年,受其影響,1998年夏天強降雨帶始終盤踞在長江流域,最終導致了那一年罕見的特大流域性洪澇災害。
  既然說到了厄爾尼諾,那麼它和夏季天氣的主角——颱風又有什麼關係呢?事實上,厄爾尼諾和颱風之間也有微妙的聯繫。用數據說話:從近50多年的統計情況來看,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個熱帶氣旋發展成熱帶風暴或者颱風,其中平均有7個左右在我國沿海登陸。而在大多數厄爾尼諾年,熱帶風暴和颱風有20~26個,登陸數僅為3~5個,比常年平均明顯偏少。
  不過這裡要提醒的是,統計數據只能說明過去並對未來給出參考,具體到今年夏季的氣象災害防禦,仍然不能掉以輕心。
  @愛玩天氣的小孫 (浙江省氣象局)
  (原標題:今年入梅偏晚,厄爾尼諾惹的禍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m94xmpx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